醫療器材軟體改版,上市後變更怎麼做?
當醫療軟體推出了一個全新版本,修正了一些小錯誤,改善了使用者介面,甚至加快了運算速度。
突然接到通知:這次改版可能需要重新許可證變更!是否會疑惑:「這真的需要這麼麻煩嗎?」
何時免申請(變更)?
根據法規,不影響軟體的安全性與有效性,且未涉及法規規定的變更類別,則無須重新申請許可證,像是:
錯誤修正與安全性更新
修正錯誤(bug fixing)或安全性漏洞(如修補緩衝區溢位漏洞Buffer overflow),不影響軟體原始核准功能。
介面與使用者體驗優化
更改圖示、調整字體大小、改進操作流程,但不涉及軟體的醫療決策功能。
硬體兼容性變更
更換軟體載具,如變更安裝媒體(USB、光碟)但未改變下載方式。
作業系統的小幅更新
升級作業系統的小版本(如 Windows 10 版本更新),且確保軟體仍能正常運行。
重新申請的時機
當遇到下列情況,軟體版本的變更,直接影響醫療器材的安全性、有效性,或涉及法規要求的變更類別時,則必須申請許可證變更。例如:
功能或適應症變
增加新功能,如 AI 疾病偵測或影像分析功能;或者變更適應症,如原先僅用於成人患者,擴展至兒童使用。
核心演算法與資料集變更
修改影像處理、診斷演算法,影響醫療決策。甚至更換 AI 模型的訓練數據集,影響模型的判斷準確性。
作業系統或軟體架構重大改變
變更作業系統(如 Windows 轉為 iOS),或針對軟體架構大幅度重構。
新增網路連線功能
軟體從離線模式轉為雲端運行,以及增加了遠端存取或數據同步功能。
以上僅是提供常見的範例,最核心的概念仍然取決於「變更是否影響安全性與有效性」。
簡單而言,單純的錯誤修正或介面優化通常不需申請,但若變更涉及核心功能、演算法或醫療影像設備的適配性,就可能影響診斷準確性,也需申請變更。特別是 AI 模型的訓練數據更新,因直接影響醫療決策,幾乎都需要重新申請。
除了軟體本身的變更,對於連接配件的更換,像是醫療影像設備(如 CT 或 MRI機台),也考量診斷準確性,通常也必須提交變更申請。
儘管軟體變更無法避免,不過在醫療器材軟體的維護與升級過程中,業者可以成立預先變更計畫(PCCP),依照 TFDA 指引進行風險評估,才能遵循正確的變更管理流程,確保產品的安全與有效。
參考資料:
-醫療器材軟體上市後變更申請之管理指引
-醫療器材軟體上市後變更申請常見問答集